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血色衣冠粮草老是不够怎么办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粮草不够的解决办法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 血色衣冠粮草老是不够怎么办
- 古代行军打仗动辄几十万人,人马一日三餐,所需大量粮草都是怎么筹备解决的
- 三国志13兵粮不够怎么办三国志13兵粮补给方法
- 古代战争中被围了很长时间的城池中常面临断粮问题,为什么不用就地种粮的办法解决
血色衣冠粮草老是不够怎么办
前期防守反击,少造兵,囤积钱粮,等抓了一些厉害的武将并招降,可以考虑爆兵挑旁边的弱势力灭国,有了两城就可以利用两城的粮价差来炒粮,研发几个搬运的武将,坚持两年一定赚的盆满钵满,这样就可以趁机壮大,图取天下。
古代行军打仗动辄几十万人,人马一日三餐,所需大量粮草都是怎么筹备解决的
谢谢邀请啊!
古代行军打仗动辄几十万人,人马一日三餐(其实古代人一日两餐情况较多,三餐制是宋代以后了),所需大量粮草都是怎么筹备解决的?
古代打仗几十万人聚集在一起,必然远超当地的粮食供应能力。也就是说,人集中了,粮食也得跟着集中。
而古代的军队后勤运输保障,全靠人力和畜力,加之道路条件极差,使远程运输分外艰巨,耗费往往成倍增加。军队远征时,战线愈长运输愈难,后勤供应就愈加困难重重。
因此,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反复阐述了军队后勤远程运输保障的弊端。
在军事上,远程运输不仅艰难而且耗费巨大。“百里之内,供二万人食,运粮者须三千六百人”。“千里馈粮,糜费居多”。正所谓:“六斛四斗为钟,计千里转运,二十钟而致一钟于军中也。石者,一百二十斤也。转输之法,费二十石得一石。言远费也”。意思是说,六斛零四斗相当一钟,以一千里运输计算,出发时二十钟粮食,送到军队中时,只剩一钟了。斛是容积,一斛粮食,重量是一石,相当一百二十斤。这段话就是说,远道运输耗费太大,损耗率高达94.5%!
同时,古人明确指出:“运粮不但多费,而势难行远”,即缺粮会使军队的进攻纵深大受限制,特别是“深入重地”时,难免“馈运不通”,使官兵常有断粮之忧。
在经济上,远程运输也往往造成国虚民贫的局面。正所谓:“国之贫于师者:远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大规模远征,国家经济、财政很容易因此陷入困境。
在政治上,远程运输易带来人心离散、政权不稳的后果。正所谓:“千里馈粮,民有饥色……夫运粮百里,无一年之食,二百里无二年之食,三百里无三年之食,是国虚。国虚则民贫,民贫则上下不亲。敌攻其外,民盗其内,是谓必溃”。
意思是说,从一千里以外给军队运送粮食,民众就有饥饿的气色……运粮一百里国家会减少一年的食用粮,两百里会减少两年的食用粮,三百里就会减少三年的食用粮。出现这一情况,就会使国家空虚。而国家空虚,民众就贫穷;而民众贫穷,官民关系就不和睦。敌人从外部进攻,民众在内部造反,必然使国家灭亡。
可古代军队后勤远程运输保障虽然有诸多弊端,但战争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要有战争和戍边部队,就不能没有军队后勤的远程运输保障。为了缓解远程运输所造成的矛盾,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军事家提出“因粮于敌”、“以战养战”和“屯垦供给”的办法,但在战争中不可能完全取代远程运输保障,特别是在荒漠草原作战更是如此。
比如明成祖朱棣出兵漠北时一度进展顺利,重要原因是开战前对后勤物资的长途运输进行了周密准备。后来不能乘胜追歼敌人,重要原因是路途实在过于遥远,部队所需的粮食等物资不能及时运抵前线。中国古代为搞好军队后勤的远程运输保障,在发展陆路运输供应手段之外,重点是加强漕运。从历史记载看,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修筑邗沟,其主要目的是便于军事运输。古人谈到漕运的便利时说,“一日行三百余里”,而又“不费牛马之力”。隋朝在加强陆路建设的同时,开凿了举世闻名的大运河。后经唐、宋、元、明历代的不断整修和拓展,到明代中期,大运河已经成为南北长2000余公里重要的水上运输通道。
归纳一下,古代保证军队大规模作战的粮食消耗,要么是拼着消耗硬来;要么是借助水运来减轻陆路的压力。此外,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
三国志13兵粮不够怎么办三国志13兵粮补给方法
补充兵粮的方法其实很简单。
比如前方,有9个部队,属于1个军势。
还剩20天的粮,正在敌人的城池或地域处激战。
而且此军势无法控制(属于绿色的,盟军友军部队。)
这时候,按照电脑ai的设定,会激战到这9个部队,1个军势打光为止。
如果想要给这个军势补粮,
有一个办法。就是从我军 ,【http://www.ykgj.net----天辰地址】的城市出征:
1,主人公,出1个部队,最好用骑兵(跑得快)
2,出征目标选择那个盟军军势
3,带足粮草,且本部队士兵数量越大越好。
4,10部队会合后,
如果是友军盟军部队,只有两个方法:
1,主人公亲自带部队。
部队会合后,主人公可以操控这个军势。(为了可以解散自己。反复送粮。)
2,主人公亲自带部队。
部队会合后,进入战场指挥,在战斗中,从战场本营,令自己撤退。
为了快速送粮,可以先异动到最接近战场的城市。
古代战争中被围了很长时间的城池中常面临断粮问题,为什么不用就地种粮的办法解决
前言稍长
古代大规模战争的残酷性来自于它无尽的消耗,消耗储备,消耗人口,消耗意志,最终获胜者往往也是疲惫不堪,几近强弩之末。
有许多朋友在读史书时常常会看到很多类似这样的情形,一座固守的城池最终因为弹尽粮绝,不得不投降,有些守城军民虽然坚持固守待援,最终也因为食物耗尽,发生啃树皮,嚼草根甚至是人相食的惨烈情景。
于是,许多历史迷们不得不提出这样一个疑问,为什么守城者不在城内种粮食呢?将城市打造成一个源源不断提供食物的大粮仓,那还会怕敌人的长期围困吗?
这样的设想看似十分合理,但我们几乎没有发现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出现过这样的城市,那么,问题出在哪了?是古人智慧不够,抑或是我们的想法太过天真了呢?我们不妨来算一算帐,看看在城里中粮食究竟可行不可行。
城池守军人数与粮食供给计算《墨子·备城门》中记载的守城军丁人数配置是这样的,城墙每间隔1.84米安排正规军一人,征召的民夫每个2.3米安排一人。运输军事器械,后勤保障等人员的比例为1:2也就是说,2个军丁安排一个后勤保障。
我们以唐代长安城为例,来计算一下守长安城最少需要多少人吧。古长安城周长35.56公里,即35560米,按墨子的守城算法来统计,单单依凭城墙进行正面对抗的守城军丁人数,正规军19775人,征召守城民夫15460人。后勤人数按1:2计算,还至少需配置17617人。总人数已达到52852人。
按每人每天至少供应1斤稻米为基准,每天则需要提供给守城部队的粮食总量高达52852斤,约26.4吨。
古代耕地单位面积产粮计算为了使得文章的说服性更强一点,我用清代康熙年间太湖一带粮食生产水平来进行计算。据《康熙朝汉文朱批奏折汇编》第7册,档案出版社,1985年,338、455、468、1229页。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得出,太湖一带一年两熟的稻田,每亩年产稻谷5.3石,约合297斤。需要注意的是,这还只是稻谷,如果加工成粮米,每亩净产粮将不到200斤。
那么,依据上文所得出的守城士兵每日需要消耗26.4吨的食物来计算,需要多少亩的耕地面积来保证呢?我们只需要做简单的乘除法就可以得出结果,是的,维持5万多士兵一天口粮,至少需要264亩耕地一年的产出。为了保证城内不断粮食,我们至少需要365个264亩来供应食物,那这个面积又是多少呢?
答案是需要耕地96360亩,约合64239357平方米,即64平方公里。64平方公里究竟有多大呢?我们来对比一下吧,唐代长安城的面积约为80平方公里,现在的故宫博物院总面积才0.72平方公里。64平方公里相当于是把上海的黄浦区,普陀区的面积加在一起了。
我们还忽视了一个因素,那就是产粮是需要劳动力的,还有生产军械,基本生活所需物品的相关从业人员也是要有的,还有牛马牲口的给养更是不能少的,所以,为了保证这些人畜在被围困期间有基本的食物保障,整个长安城的80平方公里城市面积都要开辟成为耕地,而且还不太够。
那么,问题来了!长安城为了保证在被围期间有充足的粮食供给,需要把城墙内里的所有建筑物拆除,连人都要住在田里头,皇帝和大臣则特殊照顾一下,就住在城楼里面吧。
那么,古代是不是真有这么浪漫的皇帝和大臣呢?用高昂的城墙造价去建设维护一片光洁溜溜的水稻田呢?这样的城市还有什么意义呢?这简直就是一个高端的农业生态园而不是提供行政,经济,军事等诸多功能的枢纽了。
为此,在城池里头开辟耕地以提供给守军食物的方法是很不靠谱的,记得有个成语叫削足适履,用在这里也应该不为过分吧。
当然,也是有些特例的,四川的钓鱼城就采取了边守边耕的城池防守策略,但那时因为钓鱼城几面环水,形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守军可以在城墙外面,长江内侧进行产粮,但这样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不是每个城市都具备的。
结语看来,在古代城池里头种粮食是一件十分不靠谱的事情。如果真要这么去做,城市的规模将是空前的,而这样的城池,其实我们现在依然还能看到,那就是长城。但长城因为过于长,防守的难度也很大,有人说,长城只是一条线,北方游牧民族和南方农耕民族相安无事时,这条线就存在并约束着彼此,而一旦双方开战,它仅仅只是一条线而已。
血色衣冠粮草老是不够怎么办和粮草不够的解决办法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